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二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五十二
 職官
  三公師三孤
公元1195年
宋寧宗慶元韓侂胄史彌逺賈似道專政皆官至太師(臣)等謹按馬端臨考宋以前三公三孤分為二至宋則國初崇寧罕嘗偹官政和一變制今考宋始本紀慶元元年六月侂胄保寧軍節度使四年五月少傅六年十月太傅嘉泰二年十二月太師理宗保慶元年六月史彌逺太師依前右丞相樞密使開慶元年十月賈似道右丞相樞密使景定元年四月少師度宗咸淳元年二月詔進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六年六月禮異之曰師相不名考宋自建隆以來生拜太師者惟趙普文彦博二人大觀已降蔡京童貫用事一時並為之南渡後秦史浩皆以權臣特拜末流名爵益濫信乎朱子所云非祖宗法也
遼大裕悦府有大裕悦無職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徳者不授如南面三公
 太祖以約尼氏裕悅受禪終遼世得重名三人(耶律赫魯烏哲仁先)謂之三裕恱
南面三師府(本名三公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故稱三師)有太師太傅太保師少傅少保又有掌印
又置三公府(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後漢更名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有太尉司徒司空(臣)謹按遼史百官公孤之官南面為沿古制若其見於北面者則首列班司太保(又有林牙牙署)所掌未詳他如侍衛司䕶衛府及大横詳衮十二宫大小部族以至羣牧圍塲各置太師等官皆别有所掌詳見諸門並非公孤職也
金三師有太師太傅太保一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人(臣)等謹按金公師之職至為尊重或兼都元帥或領三省事多係勲戚王公不常置無其人則闕史冊可考者太師十一人(烏頁宗强宗賢宗宗幹宗弼張浩諾延温都圖克坦克寜克坦恭赫舍哩執中)追贈六人(宗傑宗敏雄宗望大□圖克坦貞)太傅二人(宗本蕭仲恭)太保五人(宗雋宗翰宗固宗昻李石)太尉五人(鄂倫梧桐完顔匡費摩達布薩師恭)追贈二人(承暉富察鼎夀)司徒一人(張通告)追贈一人(永慶)司空二人(劉筈高楨)
元三公有太師太傅太保一人
公元1378年
 太祖十二年國王太師一人太宗即位三公世祖時其職常缺僅置太保一人成宗三公並建無虚位又有大司徒大司空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開府或不開府不恒有也(臣)等謹按元史百官志謂元太祖時止置太師一人本紀太祖四年太傅額特入中興府招諭夏主其時已有太傅不僅太師一人已也
公元1324年
  又按元史李孟傳言司空司徒太尉自大以來封拜繁多冒濫不可數計宜汰罷從之泰定帝泰定元年三月監察御史宋本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職濫假僧人及㑹福殊祥二院並辱名爵請罷不報王坼續通考亦云仁宗時監察御史馬祖常言司徒司空古三公之流人臣名爵無如此極踐阼之初沙汰冗員尤慎此官近嵗沈宗攝汪元昌軰亦授司空司徒竊恐天下後世傳為口實非便蓋其後冒濫如此百官謂為不恒有亦未足
明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師少傅少保三孤上左右備顧問機務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公元1380年
 太祖洪武初李善長太師徐達太傅常遇春太保十三年丞相等官監察御史士亷請置三公不果藍玉凉國公嘗領太傅三孤兼領建文永樂間公孤仁宗即位復設三公三孤官以公侯尚書兼之宣宗宣徳三年太師張輔等各輟所領侍左咨訪政事公孤但屬虚衘勲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而已
  王世貞觚不觚錄曰邊帥無加宫保以上嘉靖中閣臣不諳典故始以太子太保大同總兵梁震繼以太保大同總兵周尚文錦衣緹帥一洊少保以至太保矣夫總兵兠鍪將也緹帥三衙校士也而冒爕理寅亮之寄不亦重辱哉
  又盛事述曰勲臣加官太師為極凡八人李韓公善長張英公輔朱保公永張英公張昌公鶴齡徐定公光祚獨翊公郭勛初加太保再加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太子太師五加太師成公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二公徧厯三公近代所絶文臣少師為極凡二十四人蹇忠定義楊文貞士奇楊文敏榮萬文康安劉文穆吉呉榮襄中徐文靖溥劉文靖健馬端肅文升李文正東陽費文憲宏楊文忠廷和梁文康儲王公襄瓊楊文襄一清張文忠孚敬夏文愍言分宜嵩高新鄭拱徐華亭階李興化春芳張蒲州四維呉縣時行張江陵居正一加少保再兼加太子太傅三加少傅四加太子太師五加少師六加太傅七加太師遂真為三公
  又異典述曰師保東宫官或帶本秩少師太子太師之類或以小加大如少保太子太傅之類無大兼小者唯宣徳初夏忠靖原吉少保仍兼太子太傅欲優以二俸故也嘉靖初楊文襄一清少師太子太傅官制一變也又公孤自相兼者京山侯崔元已加太傅左都督陸炳已加太保後復以聖誕少師少傅辭免至終身稱太保少傅真人禮部尚書陶仲文兼少師少傅少保並領三孤古今未有
公元1425年
  又曰洪熙中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黄淮例不兼宫臣其自東宫三太三少而進三孤者則削其舊銜如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太傅胡濙太子太保王直少傅是也景泰以前孤卿兼宫秩為異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夏原吉一人景泰東宫三太三孤俱有兩職然成化初猶有不兼者曰少保孝賢彭時自是絶響成化而後以不兼宫秩為異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璁亦僅一人
  又筆記高帝之世三公不以贈羣臣惟開平王得贈者蓋其時韓公加太師魏公太傅開平當得太保耳宣英之世少師蹇義楊士奇楊榮少保夏原吉楊溥俱得贈太師一時特典户部尚書郭資金濓工部尚書呉中後先贈伯則借軍功為辭實三公濫及非謂伯爵為優也
公元1530年
  沈徳符萬厯野獲編文臣尚書滿九年始加太子太保閣臣輔弼之重不拘年歲太宰間以六年得之他曹不得比也近唯長垣李司馬以平播功從憂中加少保邊功優異他人十二年得者李在田間得之故官右都御史也且三孤必帶宫銜而李竟無兼官盖自嘉靖初永嘉始今再見長垣
  宰相
公元1205年
宋寧宗開禧元年五月平章軍國事韓侂胄序班丞相上三省印並納其第
 時討論典禮平章軍國事為名盖省重字則所預者廣去同字則所任者專邊事起乃命一日一朝省印亦歸其第宰相不復知印
公元1265年
度宗咸淳元年二月平章軍國事賈似道位在丞相
 似道專權竊位日久尊寵日隆故與侂胄皆位在丞相
遼北宰相皇族四帳世預其選南宰相府國舅五帳世預其選掌佐理軍國大政各有左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事
南面東京中京南京宰相府各有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
公元983年
 聖宗統和元年
南面中書省大丞相左右丞相等官列於中書令下(詳中書省門)
左右丞相叅知政事等官俱屬尚書省尚書令下(詳尚書省門)
左右丞相官屬中書尚書二省(詳中書省尚書省門)
公元1305年
 又内八府宰相諸王朝覲介之事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同譯寫潤色之謂之宰相云者其貴似侍中近似門下故特寵以是名雖有是名而無授受宣命成宗大徳九年以穆齊特等八人為之
  陶宗儀輟耕録内八府宰相八人中書照㑹之任而已位於翰林之埽鄰所職視草制若詔赦文則非其掌也至於院之公事不得與焉例以國戚勲貴之子弟充之
明初有右左相國右左丞相(仍元制尚右)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官屬中書省後置殿閣大學士六部上遂為相職(互見中書省門)
公元1376年
 洪武九年平章政事叅知政事十三年中書省四輔官(以王本杜祐龔斆春官杜斆趙民望呉源夏官冬官缺以本等攝之一月分司上中三旬列公都督之次)尋亦罷十五年倣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呉伯宗武英翰林學士宋訥文淵典籍呉沈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十(徵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為之)二十八年勅諭羣臣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當是時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奏啟兼司平大學士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惠帝建文中大學士為學成祖即位特簡觧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叅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内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奏事不得相闗仁宗楊士奇楊榮東官舊臣士奇禮部侍郎華盖殿大學士榮為太常卿謹身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仁宗始置)閣職漸崇其後士奇榮等皆遷尚書職雖居内閣官必以尚書為尊景帝景泰中文始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内閣自後誥敕房制勅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㫖所不領而閣權益世宗時三殿成改華盖中極謹身建極閣衘因之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内閣大學士
 大學士獻可替否奉承規誨㸃檢題奏票擬批荅以平允庶政上之達下曰詔曰誥曰制曰冊文曰諭曰書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進畫以下諸司下之上曰題曰奏曰表曰講章書狀文冊揭帖曰制對曰露布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大典大政九卿科道官㑹議已定裁量可否斟酌入告以其授餐内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故名内閣
  大學士劉徤票擬密疏竊惟内閣之職所以承徳弼違獻可替否佐輔朝廷裁決政務百司庻府職掌不同祖宗朝凡有諮訪論議親臨幸或詔見便殿或奉天門或左順門屏左右造膝面諭以為常制宣宗章皇帝屢幸内閣御座所在至今臣等不敢中坐英宗睿皇帝視朝將罷不時面召李賢憲宗純皇帝亦常召李賢陳文彭時或遣司禮監太監如牛玉懐恩一二人到閣計議上有密㫖則用御前之寳封示下有章疏則用文淵閣印封進直御前開拆此臣等耳聞目見者也因循至今事體漸異朝叅講讀之外不得復奉天顔雖司禮監太監亦少至内閣朝廷有命令必傳之太監太監傳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方至臣内閣陳説必達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達之太監太監御前至於謄寫之職例委制房中書一二人臣等雖常戒飭而經厯太多耳目太廣豈能無漏内閣文書多繫機密凡事得失利病職在輔導不敢阿順緘黙未免有所陳奏緣臣等不習楷書字畫鈍拙不能一一自寫除事理重大自行書寫封進其餘仍乞容中書代寫臣等亦當申嚴戒飭勿致漏泄若有諮議仍乞照祖宗故事或召臣等面諭或親賜御批數字封下或遣太監傳聖意使有所尊奉庻情得通無漏洩實為便益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曰洪武中革去中書省分任五府九卿衙門中外章奏上徹御覧每㫁大事大疑臣下面奏取㫖有所可否則命翰林儒臣折衷古今而後行之故洪武時批答御前傳㫖當筆永樂洪熙二朝每召内閣造膝密議不得與聞倚毗之意甚專然批答出自御筆未嘗委之他人也至宣徳時始令内閣楊士奇輩及尚書詹事蹇義夏原吉等於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㫖中易紅書批出及遇大事命大面議旣定傳㫖處分不待批答自後專命内閣條㫖然中每依違或徑由中出及天順復辟每事内閣面議然後批行弘治末年總攬乾綱内閣條㫖多孝廟御書事渉重大至厪宣問復國初之舊今之建議者徒知批答當依内閣所條而不知面議傳㫖故事或誤以條為調謂調和審爾則是無可否以聴上惟恐見忤矣豈所望於以道事君者哉
公元1494年
  王世貞筆記曰内閣臣職在司内外制而已未有所謂調㫖也自宣徳中大學士二楊公尚書夏始調㫖之説而二楊復以位尊惡煩特奏少詹事講讀學士王直王英專知誥勅内閣總之後直出理部事侍講學士陳循馬愉侍講曹鼐代之尋革并入内閣弘治甲寅復奏以學士李東陽禮部右侍郎掌誥勅說者以為李公入閣地也李入閣太常卿程敏政代沿至吏部侍郎温仁和以憂歸而大學士張桂密疏不宜自是遂罷
  又異典述曰中書陳龍正特闡揆職疏謂本朝不設宰相然今之輔臣上效啟沃下倡寅㳟無不統世寳訓云此官雖無相名實有相古人每言如某者宰相也夫明相職然後辨相云何居恒位置六卿有事則謀定大將是也頃者輔臣常數不為不盛然未聞有以捜訪異才足民裕國安内攘外己任分至尊之憂者真無報主退然甘讓古名臣亦多謂票擬之外無他習慣而安耳臣愚以為今後凡遇卿貳專閫員缺㑹推上宜各以保舉之事責之俾得各出目力各吐赤心並其平日胸中所識不拘大小文武山林隱逸但繫真才悉令分别行能任何事堪舉何職隨時開奏嵗月之間總計其所薦孰當所當孰多多稱職則某輔知人稱職則某輔不逮得人而兵戢冦弭即某輔功將非才而兵驕冦熾即某輔咎宋儒程頥天下治亂責在宰相張孚敬疏謂今之内閣宰相職也流徳化必始自内閣謂此也或曰本朝權歸六部遴擬文官吏部推舉將帥兵部事孰敢冒侵官之嫌不知擬推文武原出銓樞但所推當則宜入爾后允而行之不當宜入爾后駁而更之惟夙昔注心臨時能辨其當否設銓樞所推終謬雖輔臣自舉所知可也更議銓樞亦可也至自舉更議之而無不當則非古人論相所云一心兩目明者孰能堪其任哉
  孫承澤夢餘録曰閣員初無定額洪武初呉伯宗武英殿大學士復為翰林院檢討永樂初王文忠庻吉士翰林未幾召同王直内閣機宜奏疏五年修撰十四年侍講入閣在先授官在後嗣後始以翰林院銜直文淵閣然惟胡文穆靖彭文憲時商文毅輅修撰楊文敏榮編修其他黄文簡淮中書舍人楊文貞士奇齊王府審理陳汝静敬宗張子玉英以鄉舉金文靖㓜孜給事中胡若思儼桐城知縣俞綱審理權謹光祿署丞武功有貞以都御史李文達賢主事王毅愍文薛文清瑄御史髙文義榖以中書舍人劉宇曹元知縣袁榮襄宗皋長史楊文襄一清總督張文忠孚敬方獻夫桂蕚文襄霍文敏韜主事文襄户侍許文簡讃吏書夏文愍言給事中不由館選自兹㑹推内閣冢宰掌院列名崇禎朝遂定為故事每次枚卜内外兼推
公元1390年
  又曰初設内閣楊文貞士奇二十三年官止五品後加少師止兼兵部尚書華盖殿三官蹇忠定義少師冢宰朝廷不欲文貞班居其上以存冢宰之體也陳芳洲循雖兼五官亦止户部尚書李文達賢彭文商文毅輅相繼吏部尚書自後為首故事其以他官兼大學士者如楊士奇禮侍華盖金糿孜以户侍武英陳山户侍謹身張瑛禮侍華盖黄淮通政使武英楊榮太常卿兼文徐有貞武功伯華盖殿閣大學士自相兼者如陳循華盖兼文淵髙榖王文謹身東閣胡廣楊榮金㓜孜文淵翰林院學士内閣諸殿次第正統間始定其兼銜次第天順間定然或以所兼保傅為等級或以部分先後楊榮太子少傅謹身少保黄淮武英陳山兼官謹身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㓜孜武英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㓜孜户部尚書位少傅兵部楊士奇金㓜孜又以户部楊溥兼官禮部工部楊榮王文少保吏部戸部陳循工部榖少太子太傅下皆取所兼保傅為次序張瑛禮部華盖殿位戸部謹身陳山下此則以部分次序
  又曰文淵閣未有言掌者徐有貞武功伯領之遂改為文淵閣王世貞譏之以謂文淵閣不可掌也吏部左侍郎李賢本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文淵閣事則又不止武功也又考觧縉入閣七人之首其繫銜亦曰掌文淵閣事則又不始於武功
  又曰舊制紅本到閣首輔票擬唯諾而已崇禎中御史倪元珙請分票其後本下即令中書分之首輔之權雖稍分然水火端啟中書之弊種種
  又曰内閣之職同於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擬而不身與其事如髙拱兼掌吏部趙貞吉兼掌都察院孫承宗兼掌兵部俱出而啟事入而調㫖惟髙首相二公皆非也事寄雖重猶判然兩署獨天順間徐有貞考察方面嘉靖間命李本分尚書至大九卿去留張璁奉勅肅清百僚韓廣分别逆黨則政自閣出矣然張權都察院李因冢宰李黙得罪去亦未可全謂之政出於閣也政出於閣者前則武功後則韓蒲州
  又曰内閣出為六卿者皆不帶閣銜即出將楊一清自家起改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總督三邊奉詔出閲九邊翟鑾亦改兵部尚書右都御史華盖大學士張瑛原官南京吏部然詘之也文淵閣大學士孫承宗則亦以原官督理遼薊津登軍務自邊累官至少師中極殿則出將入相本朝中山髙陽二公而已中山相銜而實不與機務則又似髙陽獨也
公元1632年
  又曰舊制輔臣在直辰入申出率以為常崇禎壬申後必二鼓始出及乙亥後遂至四鼓始出間有夜者宜興至始議輪一人宿精微科候傳票精微九間午門西廡南兵直房
 所屬有直文華殿房中書舍人奉㫖書寫書籍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奉㫖篆寫册寳圖書册頁内閣誥勅房中書舍人掌書文官誥勅繙譯勅書外國文書揭帖兵部紀功勘合底簿制勅房中書舍人掌書制勅詔書誥命册表寳文玉牒講章碑額題奏揭帖一應機宻文書王府勅符底簿俱無定員
公元1541年
 成祖永樂初選翰林文學之臣典機務詔䇿制誥皆屬之而謄副繕正皆中書舍人分直辦事竣輙出宣宗宣徳初始選能書處於閣之西小房謂之西制勅房諸學士則居閣之東五楹専管誥勅具稿付中書繕進謂之東誥勅房而帶知制誥衘則惟閣老與諸學士而已中書等官不敢僭也英宗正統學士不能誥勅悉委於中書序班譯字等官世宗嘉靖二十年選各部主大理寺評事帶原衘直誥勅制勅兩房四十四年兩房員缺吏部選舉人中書舍人其直文華武英兩殿供御筆札者初為内官職繼以中書直後亦專舉能書者不必部選甲科監生生儒布衣能書者俱可為之若兼官九列其在科目者則出而為卿佐以藝選者不過服俸而已惟武世二廟稍有踰等穆宗而始復為限量其至尚書三人禮部張駿工部惠疇張文憲侍郎三人禮部張電工部相王文憲尚書大學士李本為侍郎供事如初
  徐學謨識餘録曰兩房中書遷轉嘉靖初年始由閣下題請中書周令者温州人嘗言成化年間授職彼時中書閣下如同僚然投刺平交蓋宣徳以前本一相處云西房即文淵閣閣臣居中中書居東西兩房各辦其事已撤内庫十間以西五間閣下謂之文淵閣以東五間藏書籍而東房中書遷居之故今以閣下中堂東西非房矣猶稱兩房者沿舊名也凡閣下任尚兩房答揖六部之於各司無是體矣
  門下省
南渡不置門下省
南面門下省有侍中常侍散騎常侍給事中門下侍郎等官
公元938年
 所屬起居舍人院左諌院符寳司(已上設官詳見各門)通事舍人院有通事舍人東上閤門司東上閤門使副使(太宗㑹同元年置)西上閤門司西上閤門使副使東頭承奉班有東頭承奉官西頭承奉班有西頭承奉官通進司左通進右通進登聞鼓院登聞鼓使匭院知匭院使誥院有誥院給事
公元1126年
金門下省(臣)謹按金史百官太宗天㑹四年三省之制海陵正隆元年門下省是其初置之而旋罷也
公元1270年
元門下省(臣)謹按元史髙鳴世祖至元七年議立三省侍御史上封事曰臣聞三省設自近古其法由中書出政移臣下不合則有駁正封還詔書議合則還移中書中書尚書尚書乃下六部郡國方今天下大於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但使賢俊萃於一堂連署參決自免失政豈必别官異坐乎故曰政貴得人貴多不如一省便帝深然之議遂罷而董文忠傳云至元時禮部尚書謝昌元請立門下省封駁制勅以絶中書風曉近習奏請之弊帝鋭意欲行之詔廷臣雜議三日奏以文忠侍中及其屬數十人今考百官無門下省殆亦甫設而旋罷者耶
明不設門下省(臣)等謹按馬端臨門下省後附以侍中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拾遺補闕典儀城門郎符寳郎弘文館等官葢皆以類而及也以今考之明既不設門下省矣若侍中侍郎散騎常侍金元明俱所不典儀則應併入鴻臚寺城門郎則應併入留守司弘文館則應併入弘文院故以給事中諫院(拾遺補闕附)起居符寳郎載於門下省
  給事中
給事中門下省(已見門下省門)
金給事中内侍寄禄官宣徽院(互見宣徽院門)
元給事中修起居注之職(詳見起居門)
公元1391年
明吏户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職各科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一人給事中吏四人户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洪武二十四年
 凡制勅定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内外所上章疏分類出叅署付部駁正違誤吏科凡吏科引選則掌科(即都給事中以掌本科印故名六科同)同至御前請㫖外官文憑皆先付科畫字内外考察陳後則與各科具拾遺糾其不職者户科監光祿寺嵗入金榖甲字等十庫錢雜物與各科兼涖之皆三月而代内外陳乞田土隱占侵奪者糾之禮科監訂禮儀制大臣曾經糾劾削奪有玷士論紀錄之以核贈諡典兵科凡武臣貼黄誥勅本科一人監視其引選畫憑之制如吏科刑科毎嵗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數嵗終上一蔽獄之數閲十日一上實在罪囚之數皆憑法司移報奏御工科閲試軍器局同御史巡視節慎庫與各科稽查寳源局而主徳闕違朝政得失官賢佞各科或單疏專達公疏連署奏聞事雖分隸六科重大者各科皆得通奏但事屬某科則列某科為首日朝六科一人立殿左右珥筆記㫖凡題奏日科籍五日一送内閣編纂諸司奉㫖處分事目五日一註銷覈稽緩内官傳㫖覆奏得㫖而後行朝門籍六科流掌之登聞鼓楼日一人錦衣衞輪直監涖受牒則具題本封上遇決囚投牒訟寃者則判停刑請㫖大事廷議大臣廷推大獄廷鞫六掌科人皆預焉
公元1124年
 太祖甲辰嵗統設給事中後數更其秩(與起居注)洪武六年給事中十二人分為六科二人年長一人掌印九年給事中十人十年屬承勅監十二年改屬通政司十三年諫院左右司諫各一人右正言二人十五年又置諫議大夫尋皆罷二十二年給事中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初魏敏卓敬凡八十一人給事中帝以適符古元士之數改為元士至是又以六科為士之本源改為源士)未幾復為給事中二十四年更定科員(各科分設員數共四十人前所列)建文時左右給事中増設拾遺補闕成祖初革拾遺補闕仍置左右給事中尋改六科置於午門外直涖事(六科衙門舊在磚門内尚寳司西永樂中灾移午門東西毎夜一科直宿)都北京南京亦設六科給事中一人宣徳八年户科給事中一人專理黄册神宗萬厯九年裁兵五人户刑二科四人禮科二人十一年復設户兵刑三科二人禮科一人
公元1507年
  給事中夏言考選六科疏曰六科額設左右給事中給事五十八人中間事有繁簡故官增損然以司諫諍偹獻納六科之職均也祖宗以來額員俱備後來乃有不盡補者然遇都左右給事中五人以上則必奏請升補各科給事十五六人以上則必奏請選補永著為例在先五十八人一時補足當時侈為美談増置諫垣自是盛代之事今六科在任二十一人不及額數半除左右給事中之外給事中四人而已供事趨走日不暇給欲求游侍從以盡文墨論思長從退食以致寅恭謀議之實不可得矣考之祖宗舊規給事中有缺止於進士年三十以上考選奏補弘治間始以行人博士兼選正徳間始以在外推官知縣照御史例選補正徳末年大臣畏忌新進敢言乃盡廢進士考選之例陛下登極之詔依舊給事中有缺於進士考選奏補御史有缺進士與行取人員相考選應詔一行旋復吏部亦嘗奏請大臣陰行格阻徃徃未嘗經厯世故藉口不過欲得脂韋媕婀愛身固禄之流取其不為已害而已司馬光曰凡擇言官當三事為先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今當用光以為取人之則將現在衙門辦事進士及厯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推官知縣三年考滿部者查照舊規見行事例具奏從公考選
  吏科都給事中鍾羽正中事宜疏曰吏科不振甚矣辭受取予士人大節文選以當銓扄戸誠重之矣吏科不闗黜陟是非之權在焉交通逢迎坦然不忌一如文選杜門謝客可也飲食徴逐經明禁者屢矣近出差以此得罪聖朝寛大原非以醉飽之過繩人要之正務也請一切謝絶息交省費可也大臣去留一惟宸斷而恒置疏保留保留非謏也而有時乎為謏繼自今岳正李賢之被誣劉健謝遷之被逐不妨偶議留之非是保留之舉可也人材遺佚誠為可惜無故發端而突為薦揚舉薦揚非私也而有時乎為私繼自今夢卜之求拊髀之嘆奉㫖公舉者舉之非是薦舉之端可也至科中内外之轉原非選擇一升之後低昻頓隔内者不數年而卿貮外者栖遲藩臬至數十年鞅掌浮沉請循内遷之典兩司卓犖時時入為京卿而為卿寺者亦使回翔南北少遲其轉使内外久速畧相等可也升轉之途本緣資俸少有更變訾議叢生有將轉而告疾先期給假者請自今掌印者非有真疾不許告病即告吏部覆本中徑云以今資俸合是某官回日不問接補何科升時止今時之次使其真病何暇官使假托不墮其術以杜僥倖安義可也是皆科中事體之當議者臣又聞衙門先進吏科失職掌者二其一堂上赴官科畫本累朝舊例也各科能守之即各部亦不以為屈而吏科獨廢其一大選事完科臣部堂比肩而受賜此自來舊禮也兵科能守之兵部不以為亢而吏科下坐二者宜復其舊可也
公元1508年
  夢餘録曰昔言官察官截然二項如宋時亦尚如此監察御史初亦言事惟察至諫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此專為拾遺補闕之官奏疏彈擊上即戒諭而不納故唐宋言奏疏綽有可觀後世糾劾鮮規葢以言官察官之為一也
公元1384年
  又曰洪武十七年九月給事中張文輔九月十四日二十一日八日之間内外諸司奏劄凡一千一百六十計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帝諭廷臣曰朕日總萬幾豈能一一周徧苟政事有失宜豈惟一民之害將為天下之害卿等能悉心封駁則庻事自無不當稽查號件封駁奏章之例也正統中給事中張固六科左右給事中員缺乞選各科年深以次升補英宗給事中近侍之官政令得失軍民休戚百官邪慝得言之况都左右給事中為之領袖識達大體不可畀也顧乃循資而用之不亦舛乎此都科不循資俸之例也弘治六年凡百考滿如有不公許其伸理科道官必待吏部考察後有失當方許指名糾劾此計後拾遺之例也崇禎二年六科邇來戎馬倥偬機務煩劇明㫖非不森嚴奉行尚多遲慢欲令計時集事法當委任責成爾等表裏六曹舊有註銷之規各委給事中一人查理六曹應行事務勒限奏報少有違玩立付白簡定行責治爾等玩忽不遵議論紛囂掣肘誤事一併究處六科註銷之例也
  顧炎武日知録明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駁之任㫖必下科其有不便給事中駁正到部謂之科㕘六部之官無敢科㕘自行者故給事中之品卑而權特重萬厯之時九重淵黙泰昌以後國論紛紜維持禁止往往頼抄㕘之力今人所不知矣
  諫院
左諫院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門下省右諫院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中書省
金諫院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補闕右拾遺等官
公元1197年
  金史髙汝礪傳曰承安二年汝礪左諫議大夫時遇奏事臺臣亦令迴避汝礪上言國家諫臣以備侍從葢欲周知時政以叅得失非徒使排行就列而已故唐制凡中書門下三品以上入閤必遣諫官隨之俾預聞政事兾其有所開説省臺以下朝奏事則一切迴避與諸侍衞之臣旅進旅退殿廷論事莫得聞及其已行又不詳始末遂事而諫斯亦難矣若曰非材擇人可也豈可置之言責疏逺若此自今以徃有司奏事諫官得以預聞庻望少補從之
元不設諫院
公元1380年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諫院左右司諫各一人右正言二人十五年又置諫議大夫兵部尚書唐鐸為之尋皆罷
公元1382年
  夢餘録曰唐制諫官宰相入閤此最得為政之要至明中書省乃並諫官裁之惟設六科以掌封駁宣徳中廷臣請設諫官不允於是諫無專職此為缺典
  起居院
起居舍人院有起居舍人知起居注起居郎門下省
公元1190年
金記注院修起居注掌記言動章宗明昌元年詔毋令諫官兼或以左右衞將軍宣宗貞祐三年左右司首領官兼為定制左右司尚書省
公元1172年
 大定十二年十一月世宗侍臣宰臣議事記注官亦退帝曰史官記人善惡朕之言動及與卿等所議皆當與知其於紀録毋或有隱可以朕意諭之金史石琚傳曰修起居注伊喇上書朝奏屏人議事史官不與無由記錄帝以問右丞相石琚對曰古者史官天子言動必書以儆戒人君庻幾有畏也周成王剪桐葉為圭戲封叔虞史佚天子不可戲言言則史書以此知人言動史官皆得記録不可避也帝曰朕觀貞觀政要唐太宗臣下議論始議如何後竟如何此正史臣側記而書之耳若恐洩漏機事則擇慎密任之朝奏屏人議事記注官不避自此始矣
  完顔守貞傳曰守貞右諫議大夫時與修起居注張暐奏言唐中書門下入閤諫官隨之欲其預聞有所開説起居郎起居舍人皇帝視朝左右對立有命則臨堦俯聼退而書之以為起居注自來左司上殿諫官修起居注不避侍從除授及議便遣始令避之比來一例令臣等迴避香閤奏陳言文字亦不令臣等侍立凡有聖訓及所議政事臣等無緣得知何所記録何所開説似非本設官之義乞仍舊制從
公元1269年
元起居注掌隨朝省臺院諸司奏聞之事悉記録世祖至元六年起居注右補闕
公元1284年
 先是中書省臣言前代朝廷必有起居注善政嘉謨不致遺失即以和爾果斯圖古勒充翰林待制起居注是年始置左右補闕十五年改升給事中兼修起居注右補闕改為右侍儀奉御修起居注仁宗延祐時定置給事中兼修起居注二人左右侍儀奉御同修起居注一人
公元1322年
  元史本紀曰英宗至治二年十一月御史李端朝廷雖設起居注所録皆臣下聞奏事目上之言動宜悉書之以付史館從之
公元1364年
明初置起居注(時甲辰嵗太祖呉元年)雖設官而無定員洪武九年起居注二人後革十四年復置尋罷萬厯間翰林兼攝之已復罷
公元1372年
  國朝典彚曰洪武五年儒士楊訓文起居注諭之曰起居之職非專事紀録而已要在輸忠納誨致主無過之地而後盡職也尋禮部尚書陶凱漢唐宋皆有㑹要紀載時政以資稽考起居注記言記事奏事簿籍記載時政可以法當時訓後世者宜依㑹要編類成書使議事者有所稽考從之
  夢餘録曰萬厯初大學士張居正請復修史職講官日輪一人記注起居
  符寳
符寳司有符寳郎門下省
金符寳郎御寳金銀等碑屬殿前都㸃檢司
典瑞掌寳璽金銀符牌有院使四人同知僉院同僉院判經厯都事二人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一人
公元1260年
 世祖中統元年始置符寳郎二人至元十六年符寳十八年典瑞二十年省卿二人二十九年仍置監卿二人成宗大徳十一年典瑞院定置官如前
公元1307年
  元史本紀曰成宗大徳十一年十二月武宗即位中書省臣言舊制金虎符及金銀符典瑞院掌之給則由中書事已則復歸典瑞院今出入不由中書下至商人結托近侍奏請以致泛濫出而無歸自後除官奉使應給者非由中書勿給從之
尚寳司掌寳璽符牌印章而辨其所有卿一人少卿一人司丞一人後增至三人
公元1367年
 太祖初設符璽郎呉元年尚寳司以侍從儒臣勲衞領之非有才能不得調勲衛大臣子弟奉㫖乃得補丞其後多以恩廕寄禄無常員都北京南京亦設尚寳司卿一人
  中書省
公元1273年
宋度宗咸淳九年三月機速房中書省
 時襄城旣失賈似道上書言事如此臣下馳驅聨絡氣勢將有大可慮者帝曰師相豈可一日左右乃建機速房以革樞密院漏泄兵事稽遲邊報之弊
南面中書省中書令大丞相左右丞相知中書省事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叅知政事
公元950年
 中書省初名政事太祖置官世宗天祿四年建政事省興宗重熙十三年中書省置官如前又有堂後官主事守當官令史
 所屬中書舍人院有中書舍人(亦名政事舍人)右諫院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
公元1156年
金中書省(臣)謹按百官熙宗新官大率循宋遼之舊海陵正隆元年中書省是其初固常有之也
元中書省中書令一人
公元1262年
 太宗相臣為之世祖皇太子兼之(裕宗中統三年封燕王守中書令)至元十年皇太子中書令(即裕宗)大徳十一年武宗即位皇太子(仁宗時皇太子)領中書令延祐三年(英宗時皇太子)復以皇太子中書令置屬監印二人
  輟耕録國朝故事六品以下中書奉勅署牒以命之牒具中書官位最重者令也署牒者自丞相以下不敢以煩令惟皇太子立必帶中書令樞密使皇太子受册中書上日署一明日省臣以其名聞天子即以宣拜超授五品官其人非素親近譽望取信於羣臣不得也
右丞相左丞相令之次令闕則總省事左右一人
公元1260年
 國初職名未創太宗始置左右丞相一人世祖中統元年丞相一人二年復置右左丞相二人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人七年尚書省丞相二人八年尚書省乃置丞相二人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中書省丞相二人如故二十八年再罷尚書專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丞相二人中書丞相二人四年尚書省仍歸中書丞相凡二人自後因之不易文宗至順元年專任右相一或置或不置順帝元統三年七月中書省奏請自今不置右丞相十月命巴延長台司天下至元五年十月右丞相巴延為大丞相六年十月托克托右丞相復置左丞相至正十三年六月皇太子中書令如舊制二十七年八月太尉特哩特穆爾添設左丞相
公元1338年
  元史順帝紀至元四年安圖比者省官員數章左丞一人丞相五人素無此例臣等議設二丞相臣䝉古三人陛下命詔安圖為長史天澤次之其餘䝉古人叅用勿令員數過多
公元1330年
  續弘簡録曰文宗至順元年以雅克特穆尔有功欲獨相以尊異之諭省臣曰昔世祖嘗以宰相一人庻務政治出於一今雅克特穆爾右丞相左丞相其勿復置
平章政事機務丞相四人
公元1260年
 中統元年平章二人二年增置四人至元七年尚書省尚書平章二人八年尚書併入中書平章復設三人二十三年詔清冗職平章汰為二人二十四年尚書省中書尚書兩省平章二人二十八年尚書省中書平章五人一人商議省事三十年又増為六人元貞元年商議省事平章軍國重事至大二年再立尚書省平章三人中書五人四年尚書省中書平章五年至順元年定置四人自後因之至正七年置議平章四人二十七年八月樞密知院曼濟為添設第三平章
右丞左丞副宰相左右轄一人
公元1261年
 中統二年三年增為四人至元七年尚書省中書右丞四人八年尚書併入中書省左右丞一人二十三年冗職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各一而中書缺員二十八年復罷尚書省三十年右丞二人一人商議省事至大二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二人中書右左丞五人四年尚書右左丞中書右左丞止設四人至順元年定置右左丞一人至正十二年二月以嘉魯為添設左丞八月以哈瑪爾為添設右丞十四年九月吕思誠添設左丞
叅政副宰相其職亞於右左丞二人
公元1260年
 中統元年始置叅政一人二年增為二人至元七年尚書省叅政三人八年尚書併入中書叅政二人二十三年冗職叅政二人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叅政二人中書叅政二人二十八年尚書省叅政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叅政二人中書叅政二人四年尚書省中書省叅政三人至順元年叅政二人至正十二年三月烏蘭哈達添設叅知政事七月又以秉彛添設叅政
叅議中書省事左右司文牘六曹管轄其治曰叅議
 中統元年始置一人至元二十二年累増至六人大徳元年止置四人後遂為定額
公元1268年
  續弘簡録載世祖至元五年許衡考定官制並集公卿議省院臺行移體衡曰中書佐天子國政院臺具呈商挺樞密髙鳴在臺不樂欲定為咨禀大言動之臺院宗親大臣一忤禍且不測曰吾論國制何與人相質於帝前帝曰朕意亦合其制遂定至大元年詔曰中書政本軍國之務大小由之即位以來勵精求治爰立輔相以總中書期年於兹大效未著特命塔斯布哈為右丞相奇塔特布濟克左丞相百官庻政便者舉行弊者革去大小機務並聼中書省區處諸王貴戚不得阻撓近侍官屬内外諸司不由中書議者毋隔越奏聞尋省臣言銓選錢榖他司乞毋干預帝曰已降制書諸人勿干中書之政他日或有乗朕遺忘内降文記傳㫖中書者其執之以來朕將加罪至順元年累朝宫分官屬並由中書擬奏
  胡粹中中書政本旣有中書令矣復立左右丞相丞相中書令之佐職耳旣以令為虚設左右丞相為正宰相而復設平章政事則又以平章為宰相貳矣然平章政事宰相而何名之不正莫此為甚至其末流丞相遥授焉則冗濫極矣
公元1260年
 所屬左右司郎中各二人員外郎二人都事二人中統元年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司各司所掌吏禮房之科有九(一南吏二北吏三帖黄保舉五議禮六時政記封贈牌印好事)知除房之科有五(一資品二常選臺院四見官選五伯勒赫選)户雜房之科有七(一定二衣三羊馬四置計五田土太府監七㑹總)科糧房之科有六(一海運二儧運三邊逮四賑濟五事六軍匠)銀鈔房之科有二(一鈔法二課程)應辦房之科有二(一飲膳二草料)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邊闗二札木齊三鋪馬四屯田五牧地)刑房之科有六(一法令二弭盗三功賞四禁治五枉勘六闗訟)工房之科有六(一儧軍器常課縀疋三嵗四營造五應辦河道)
 又有斷事官刑政屬國初嘗相臣任之其名甚重其員數增損不常其人則皆御位下及中宫東宫諸王投下集賽台等人為之共置四十一人(中統元年一十六位下三十一人至元六年十七位下三十四人七年十八位下三十五人八年始給印二十七年分立中書尚書兩省斷事官省並二十八年十八位下三十六人併入中書省三十一年二人後定如上)首領官經厯知事一人
公元1297年
 又有檢校官檢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牘稽失事官四人大徳元年照磨磨勘左右司錢榖出納營膳料例凡數文牘簿籍之事中統元年二人至元八年省為一人管勾出納四方文移緘縢啟拆之事郵遞程期曹屬承受兼主之中統元年二人至元三年定為一人架閣庫管勾庋藏省府籍帳案牘凡備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三人其後増至員數不一至順初定為二人䝉古架閣管勾一人回回架閣庫管勾一人又有客省使(詳客省門)
  趙天麟論都省職掌曰臣聞車輿樞要在於管轄衣裳提綱繫於要領要領不可以兼袵袂之資管轄不可以兼衡轅之用竊見中書内省密邇皇宫今也汴梁以北北京以南西界長安東窮遼海釐毫細務不相升斗微官亦來取決豈非管轄兼轅衡之要領兼袵袂之資乎伏望載崇都省申以大名諫院隸焉六部隸焉隨朝九品以上亦階隸焉選才無玷地望極清者為中書令丞相章丞轄叅政以至府之叅議院諫官印官都事之司咸冠以左右之號凡都省移文行省以咨付付之行省移文都省咨呈呈之凡都省事闗行省行省一切合事務咨呈都省省判六部擬而呈之轉資行省以行凡隨朝九品以上外路宣命上官都省之如此則寄任益崇政事益簡矣
公元1268年
  續弘簡録載世祖至元五年十月衞輝路總管陳祐上書言中書政本責成之任宜專伏見頻年以來建官分職可謂備矣中書御史樞密制國用曰左右部承命宣制行文書銓叙流品編齊户口均賦役平訟獄左右部之責也通漕運謹出納府庫倉廪百姓富饒制國用之職也備軍政嚴武衞闢疆塲肅號令先事之防消未形之患士馬强敵畏服樞密之任若夫貴近退奸邪公室私門糾劾非違肅清朝野御史不能也總百揆萬幾求賢審官獻可替否内親同姓外撫四夷綏之以利鎮之以静立經國逺圖長世大業孜孜奉國知無不為作新太平之化非中書不可也葢中書腹心之寄御史耳目之司中書無以尊上御史無以下臣請諸路軍民錢榖之官宜委中書遷轉賞罰黜陟一聼中書善惡能否一審於御史如此則官有定名之實法有畫一之規矣
中書省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叅知政事統領衆職
公元1124年
 先是太祖甲辰正月承前制設中書省右左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右左丞相九年平章政事叅知政事十三年正月遂罷中書省
公元1364年
 所屬左右司郎員外郎都事檢校照磨管勾叅議叅議叅軍斷事官斷事經厯知事都鎮撫司都鎮撫考功考功郎(甲辰十月都鎮撫司𨽻大都督府呉元年㕘議洪武元年考功二年照磨檢校斷事官七年直省舍人十人尋改中書舍人)
公元1380年
  夢餘録曰唐宋設官並置三省三省宰相一曰中書省二曰門下省三曰尚書省朝廷大政令則門下省奏上中書省看詳仍發門下省尚書省施行尚書拜相則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也當時政體互相鈐轄事權常分使門下尚書二省堅持官守不相阿縱宰相之權初亦甚輕但看詳由於中書主張庶事皆由其手其權安得不日漸隆重哉故唐宋時即有宰相如元盧杞秦檜賈似道者葢由此近時各部之事皆聼命閣下所不待言雖選曹員缺亦送揭與閣然後注選不知胡汪當國時有此事否夫威權日盛謗議日積謗議日積禍患日深故自世宗以來宰相未有保全身名而去者
  中書科(臣)等謹按馬端臨中書省内有中書舍人宋史職官志據之而慶元以後無可考者遼有中書舍人院屬中書省金不設中書舍人元有直省舍人中書省中書科之名始見於明永樂時葢自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後特設此署與内閣所屬制誥東西房諸中舍人有攸分故改馬端臨中書舍人目為中書科仍附中書省
中書舍人掌書誥勅制詔銀册鐵劵等事二十人
 凡草請諸翰林寳請諸内府左劵及勘籍歸諸古今通集庫誥勅勘合籍初用二十八宿後用急就章為號誥勅之號曰仁義智公侯伯藩王一品二品用之曰十二支文行忠信文官三品以下用之曰千字文武官續誥用之皆以千號為滿滿復始王府駙馬都尉編號土官文武類編大朝㑹則侍班東宫令節朝賀導駕侍班文華殿册封宗室則充副使(其鄉會試間有差遣充授並如科員)大祀南郊隨駕供事無正貮印用年深者掌之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初設直省舍人十人中書省九年中書舍人十年給事中皆隸承勅監建文中中書舍人改為侍書文翰館隸翰林院成祖復舊制尋設中書科署於午門定額二十人(其恩廕帶俸不在額内)
公元619年
  邱濬大學衍義補曰唐武徳二年内史舍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設官之始然是官也故隸於中書省故以中書舍人為名我朝罷中書省尚仍其舊名名雖同而實則異也盖前代中書翰林學士分掌内外制誥以為兩制屬文之官也我朝之中書舍人則專以書寫為職耳書者六藝一漢人謂之小學以試學童為吏者也夫人能之無設官設之始自今日盖以玉言所繫之重前代屬筆吏胥殊無慎重之意祖宗以此設官盖有深意必得通儒深明六書心正筆端栁公權云者居之庻不汗王言耳苟粗識偏傍學術無素不足以當此况又粗率側媚流品非清者哉(臣)等謹按史職官志中書舍人内附洪武九年置承勅監設令一人二人十年改令丞為承勅郎二人給事中中書舍人咸隸焉後罷司文設令一人二人十年考功設令一人二人十八年罷皆叅掌給授誥勅之事地屬清切職同中書附載於此
  行中書省(臣)等謹按馬端臨考有行臺省尚書省吏部之前魏晉以來多兼令僕故行臺列於尚書宋遼不置無論已金以尚書省宰相設行臺其制近古季世權宜立行行院元則大政總於中書尚書偶設即罷行省皆䝉中書之號復有行樞密院行御史臺明因設有督撫布政使之官因時建置職任懸殊不能混為一職今以行中書省附於中書末行尚書六部附於尚書末行院附於樞密院行臺督撫附於御史臺分省分院亦各附載如此變通舊例𣲖别支分各從其類則近代沿革損益秩然有條而不紊云
元行中書省掌國庻務郡縣鎮邊鄙與都省表裏毎省丞相一人平章二人右丞左丞一人叅知政事二人
公元1287年
 國初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不必備皆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繫衘其後嫌於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書省尋復如舊至大二年改行尚書省四年如舊舊制叅政下有簽省之屬後罷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於擇人徃徃缺焉
 所屬郎中員外郎都事二人
公元1268年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五年罷隨路鄂囉官設叅政阿里簽行省事河南等路立省二十八年河南江北衝要之地又新入版圖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河南十二路七府)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揚州二十一年地理民事非便邊於杭州二十二年江北諸郡隸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統有三十路一府)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十五年併入福建行省十七年仍置省於龍興府而福建自為行省泉州二十二年福建行省併入江西二十三年又以福建省併入江浙本省統有十八路)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一年右丞相巴延伐宋行中省事襄陽尋以别將分省鄂州荆湖等路行中書省十三年潭州即署省治十八年復徒置鄂州統有三十路三府)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中統元年商挺領秦蜀五路四川行省三年改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陜西四川行省三十三年四川立省本省所轄之地惟陜西四路五府)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總於陜西至元十八年以陜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成都統有九路五府)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置治遼陽統有七路一府)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中統二年立行省於中興十年罷之十八年復立二十二年復罷改立宣慰司二十三年徙置中興省於甘州甘肅行省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寧夏併歸省治甘州路統有七路二州)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哈喇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祖遷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徳十一年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一人至大四年右丞相皇慶元年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上和寜路統有北邊等處)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即古南詔之取地初世祖以為郡縣封建王鎮撫軍民至元十一年始置行省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國髙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徳三年立行省以中國法治既而王言其非便詔罷行省從其國俗至治元年復置以髙麗王兼領丞相自選屬官瀋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公元1283年
 各省屬官檢校所檢校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架閣庫管勾一人理問所理問副理問二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牘一人都鎮撫司都鎮撫副都鎮撫一人元史崔彧傳曰至元二十年刑部尚書上疏時政十八事在外行省不必丞相平章止設左右丞相以下庻幾内重不致勢均謂非隆其名不足鎮壓姦臣欺罔之論也疏奏議行之又百官志曰順帝至正十二年正月江西江淛行省皆除添設平章西行省除添設右丞閏三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於掦州以淮西宣慰司兩淮鹽運司揚州淮安徐州唐州安豐蘄黄皆隸焉除平章二人右丞左丞一人叅政二人首領官以下二十五人十一月始鑄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印給之是年江淛行省添設右丞叅政四川行省添設叅政十六年五月福建等處行中書省福州鑄印設官一如各處行省之制罷帥府省署十年九月山東行省鑄印與之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分省寧叅政分省泉州二十三年三月廣西行省又置膠東行省萊陽總制東方二十六年八月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中書分省
公元1351年
 濟寧分省(至正十一年置)彰徳分省(十二年二月十五年四月右丞相左丞相一人)陵州分省(十七年七月置)冀寧分省(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七年九月復置升總管叅政凡事必咨大同分省而後行之)保定分省(二十七年八月置)山東分省(二十七年九月置)大同分省(二十七年九月置)真定分省(二十七年十月置)
明初置中書分省平章政事以下畧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官數職掌布政使司門)
公元1358年
 初太祖集慶自領江南行中書省戊戌嵗中書分省婺州後毎畧定地方即置行省其官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叅知政事其屬有左右司郎員外郎都事檢校照磨管勾副理問知事(尋改知事提控案牘)洪武九年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陜西湖廣山西諸行省俱為承宣布政使司遂罷行中書省
  尚書省
公元1253年
宋理宗寳祐元年二月尚書省創置呈白房(臣)等謹按呈白房似不可以尚書省亦猶機速房不可以中書省也特因類載之以備缺畧
南面尚書省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
 太祖時又嘗置左右尚書
 所屬左右司郎員外郎
金尚書尚書令一人左右丞相一人平章政事二人左右丞一人叅知政事二人
公元1169年
 大定九年李石尚書令詔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領尚書軍國大事渉於利害議其可否細務不煩卿也世宗在位三十年凡四人張浩以舊官完顔守道以功圖克坦克寧顧命以定䇿他無及
公元1190年
 所屬左司本司奏事察吏户禮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迴避其間記述之事毎月朔朝則先集是月秩滿者為簿名曰闕本及行止簿貼黄簿并官制同進御覧畢則受而藏之毎有除拜尚書省所不擬注者則一闕二人人以聼制授焉有郎中員外郎一人(國初左右司侍郎熙宗三年始更名舊凡視朝執政官執奏海陵天徳二年詔以付左右司官定制)都事二人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知省宿直檢校架閣等事(海陵貞元二年左右司官宫中出身並進令史三色人内通選三年監察御史相應取次稟奏不復擬注) 右司本司奏事總察兵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迴避其間記述之事有郎中員外郎一人都事二人所掌同左司袛候郎君管勾官祗候郎君謹其出入差遣之事(章宗承安二年以前馬郎君擬注泰和中令以左右女直都事哀宗正大間改用親從人)架閣庫(大定二十一年設仍以都事提控之)掌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提控都監給受紙筆管勾同管勾二人(正大間各省一人)提㸃嵗次所掌嵗賜出入錢幣之事左右司郎員外郎兼之堂食公使酒庫掌受給嵗賜錢總領事使一人貮使事副一人直省局都堂之禮及官員㕘謝之儀有局長掌貮局長副局長又有管勾尚書省樂工
元尚書丞相二人平章二人叅政三人
公元1270年
 至元七年八年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章叅政二人右左丞一人二十八年至大二年復立尚書省丞相二人平章三人右左丞一人叅政二人四年罷(臣)等謹按仁宗紀載武宗至大二年八月尚書省太子尚書令百官有司振紀綱重名夙夜以赴事功尚書省亦有尚書令也志失載又按元代尚書省用言利之臣先是世祖銳意富國制國用使制國用使阿哈瑪特善言利試其事輒效奇其才遂罷制國用使司立尚書省以阿哈瑪特敏珠爾等為舊制銓選各官吏部資品尚書省尚書省中書省然後聞奏阿哈瑪特擢用私人不由部擬不關白中書尚書省奏定條畫天下併入中書省二十四年又以敏珠爾丹言自制國用使司改尚書省頗有成效仍分兩省僧格特穆爾平章等官詔天下行省中書議行餘並聼尚書省從便以聞二十五年僧格自立以來倉庫諸司無不鈎考宜置徴理司專治合追財穀又言湖廣錢榖已責償於平章蘇穆爾他省欺盜者必多請以叅知政事實都等十二人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肅安西六省耗失之數給兵使以為衞二十六年僧格又言初以省部成案錢榖所繋令赴御史臺照刷近檢左右司文簿凡經照刷遺漏尚多當令御史省部稽查并書姓名卷末苟有遺漏易於歸罪乃笞御史四人御史省部檢閲者掾令史與之抗禮臺綱遂廢僧格專政銓調内外官皆任已出而宣勅尚由中書乃請今後宣勅並付尚書省由是以官為市綱紀大壊二十八年誅僧格並其黨約蘇穆爾等尚書省大徳十一年詔復立尚書省分理財用仍俾其自舉官屬御史臺臣言今四方地水災嵗仍不登百姓重困增置有司設官吏殆非益民之事且綜理財用人為之若止命中書未見不可不至大二年尚書省言中書尚有逋欠錢糧追理宜存斷事官十人餘皆併入尚書省往者大辟獄具尚書省議定中書省裁酌以聞宜依舊制又變易鈔法用官六十四人素習於事既己任之乞勿拘例授宣勅制皆曰可詔天下敢有沮撓尚書省事者罪之以尚書省條畫天下省臣復言古者設官分職各有攸司方地大民衆事益繁冗省臣總挈綱領庻官各盡厥職其事豈有不治自今省部一切皆令從宜處置大事或須上請得㫖即行累朝格例前後不一執法之吏輕重任意請自太祖以來行政令九千餘條刪除繁冗使歸於一編定制三宫内降之㫖曩中書省奏請勿行臣謂宜仍舊行之倘於大事有害則復奏請中書之務乞以盡歸臣等又至元二十四年宣勅尚書省掌之今議從尚書省任人而以宣勅散官委之中書三年六月太尉右丞相托克托太保左丞相三寳努總治百司庻務並從尚書省奏行十月尚書省繁重諸司有才識明達者並從尚書省選任樞密院御史臺諸有司毋輒奏用違者論罪四年正月仁宗即位尚書省托克托三寳努約蘇巴拜王羆伏誅孟克特穆爾南海尚書省罷復之始末
明不設尚書省
  行尚書省
公元1137年
金熙宗天㑹十五年十一月齊國降封劉豫蜀王行臺尚書省
公元1138年
 天眷元年八月河南地與宋遂改燕京樞密為行尚書省三年五月復取河南地移置尚書行臺汴京(臣)等謹按百官志所載行尚書省止詳於汴京今以地理志考之則有貞二年十月大名府路尚書省帝紀考之則有撫州北京(章宗承安二年三月尚書户部侍郎温昉行六部尚書撫州九月胥持國樞密副使權㕘知政事行省北京是也)博索路上京益都(宣宗興定元年四月權叅知政事遼東完顔伊爾必斯為叅知政事尚書省元帥府於博索路權東路宣撫使富察烏錦權㕘知政事尚書省元帥府上京九月元帥右監軍必喇阿□岱權叅知政事行省於益都是也)以列傳考之則有大名陜西河北東平陽(貞祐元年以富珠哩徳裕叅知政事簽樞密院事行省大名三年左丞相布薩端兼都元帥行省陜西以侯摯叅知政事尚書省河北四年郝定為亂邳滕之路不通詔摰行省東平招誘之以胥縣權尚書左丞行省平陽是也)有邳州京兆(定興二年復遣侯摯行省河北尋詔權移邳州行省四年以巴古喇權尚書右丞行省京兆是也)有衞州鞏昌(哀宗正大二年復以胥鼎平章政事行省衞州八年完顔仲徳鞏昌行省是也)有閺鄉京東路陜州京東山東鄧州徐州陳(天興元年元共入饒風移克坦烏登行省閺鄉以偹潼闗復以侯摰為平章政事行省京東完顔呼沙呼行省於陜州國安用以為平章政事行省京東山東等路汴京被圍以内族錫林權叅知政事行省鄧州二年完顔布行省於徐州哀宗走歸徳拜鈕祐祿納紳叅知政事行省於陳是也)至汴京之行尚書省地理志及海陵紀並云天徳二年十二月罷而宣宗紀載泰和六年四月平章布薩揆領行省於汴是既罷之後又嘗設矣若所設官員志亦不載第云皇統二年行臺官品皆下中臺一等
元行尚書省
公元1287年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閏二月改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武宗至大二年九月尚書省條畫天下改各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臣)等謹按武宗紀既改各行中為行尚書於是立行工部領行工部三人工部尚書二人仍令尚書右丞托克托兼領之是亦為理財而設也已詳見中書省門兹不贅
明不設行尚書省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五十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